全部
人民日报: 新型工业化新发展新趋势
新闻类别: 行业动态 浏览量:1855

编者按: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经济发展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新趋势,要完成哪些新要求新任务?


新型工业化的三个新趋势(人民观察)

赵昌文


内容提要:近年来,新型工业化出现了新趋势:产业范式出现新变化,更加强调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水平提升和价值链升级;产业组织形态呈现新特点,平台经济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新的战略任务,并将带来新一轮绿色革命。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站在新工业革命的历史坐标系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把握好产业范式转变、产业组织形态变化和绿色发展三个新趋势。


产业范式向创新发展转变


产业范式转变反映出技术变革驱动下产业及企业发展规律的变化。新型工业化的产业范式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40年,也是产业范式发生巨大转变的40年。如果说传统工业化强调依托资源和生产要素禀赋,在充分发挥低成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价格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全球产业分工逐渐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的话,那么,新型工业化则更加强调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链提升和价值链升级。其中,既包括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制造环节向设计、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的价值链垂直升级方式,也包括通过先进技术应用、价值链各增值环节重构、生产系统重组来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和竞争力的价值链平行跃升方式。


目前正在兴起的这场新工业革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群体性突破和协同应用为主体,以人、机器和资源间的智能互联以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为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越来越广泛深入,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正在成为全球传统工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从过去几年的实践看,无论是离散制造还是流程制造,行业领先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方面已经取得明显进步,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导致的压力,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广泛深入应用,对传统工业化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智能制造和个性化定制将使许多行业规模经济优势变得不明显,发达国家原本在研发和设计等方面的竞争力将得到强化,一个国家越来越难以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实现工业化并最终实现现代化。加之本地化、分散化生产方式可能得到迅速发展,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追赶型经济体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产业范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平台经济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


近年来,全球互联网领域一直呈快速发展态势,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成熟并走向应用,正在与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实现融合。一些国家或企业提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概念,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以智能装备、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为核心,希望解决其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并由智能制造延伸至智能服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则倾向于凭借其强大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优势,实现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带动新产业发展。无论哪一种概念或模式,背后都是产业组织形态向平台化方向转型。也就是说,平台经济已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无论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都在进入平台革命时代。这构成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在此背景下,一批国内外互联网科技企业如谷歌、脸谱、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已快速成长为平台型企业;一些国外制造企业如ABB、博世、IBM、通用电气、罗罗等通过整合搭建制造与服务生态系统,演变成为平台商。


与传统工业化模式相比,平台经济更加强调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服务型制造成为新趋势。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质量管理、测试认证、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服务等环节不断分离出去,通过专业化水平提升为制造业部门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支撑。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尤其是发展设计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信息增值服务,不断延伸和提升价值链。平台经济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互联网在企业管理和生产组织领域的广泛渗透应用,减少了管理层次、压缩了职能部门,基于互联网的异地协同制造成为新模式。由此可见,新型工业化既是技术进步驱动下的生产力变革,也是管理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关系变革。


我国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的就是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全面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互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互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最终完成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绿色发展成为新的战略任务


新型工业化不仅仅是工业、制造业部门内部的事情,而是涉及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的系统性、整体性变革。从世界工业化历史看,工业革命使经济规模前所未有地扩大,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就。但是,历史上的每次工业革命都没有解决好绿色发展问题,“先污染,后治理”几乎成为工业化国家的宿命。即使在当代,许多后发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仍然重复着工业化国家曾经犯过的错误。如果考虑代际影响,传统工业化驱动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今天,我们绝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型工业化不能只有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还要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工业化将带来新一轮绿色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牢固树立起来。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刻揭示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升的基本规律,为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原有工业经济系统进行绿色化或生态化改造,包括开发新的生产工艺、降低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高效和循环利用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及净化治理等。这些都能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传统工业部门必须完成的转型任务。二是发展能源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制造业或绿色产业,既包括能够有效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兴产业,也包括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和资源循环利用原理的传统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和高效利用。绿色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外部性”。实现绿色工业化,既要加强政府监管,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又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积极性,让企业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新时代的企业家不应仅仅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者,也应是绿色工业化和生态文明的引领者。


作者简介:

赵昌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观察者说)

史 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为有效应对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深刻复杂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指导。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并加速渗透到工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我国由工业大国建成工业强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要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学发明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深化教育与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紧盯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我国工业化中的短板,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


推动一二三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城乡与区域等协调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抓住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争取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率先突破,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根据我国地域广阔、市场需求差别大等国情,结合区域特点与市场需求,协调好制造业与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产业发展的关系,通过产业链整体跃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地方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出现产业发展雷同和产能过剩。


工业绿色发展不是单纯的环境治理问题,而是涉及形成什么样的工业制造体系、产业结构、国际分工格局等的发展战略性问题。我国要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关键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能源行业转型发展,逐步提升我国环境标准,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投入,推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经贸合作,探索贸易与产能合作新模式,实现扩大对外开放与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互促共进。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向依靠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加快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实现工业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化利益分配机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产业间、要素间形成更加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注重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厚植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基础,确保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


作者简介:

史 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势所必然)

刘志彪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面临增长动能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这对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我们要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业分工格局重塑的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近10年来,全球价值链重构现象十分明显:一方面,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把振兴制造业作为摆脱经济困境、占据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随着要素成本上升,我国的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某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向具有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价值链重构现象,给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塑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推进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这预示着我国将全面进入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的快车道,倒逼一部分重要产业首先进行产业升级,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抓住国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机遇,通过激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发展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在过去人均收入较低、内需规模较小的发展条件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世界市场的外需拉动。由于当时发展的主要是比较简单的国际代工,这种主要依靠外需的增长机制不利于发展出本国的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拥有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量和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我们应依托我国经济规模和市场不断扩大的优势,通过建设世界级城市,打造吸收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的平台,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面向国际市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建设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


抓住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对外投资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将推动各参与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各参与国经济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应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对接,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助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积极主动构建国内价值链,参与构建全球价值链,与“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建立广泛的资本和产能合作机制,推动国内高端技术和优质产能“走出去”,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为新型工业化增添新动力。


作者简介:

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理论